补充文章需官制——三省六部
隋唐至宋央高政府机构。即书省、门省、尚书省。尚书省形东汉(称尚书台);书省门省形三,目分割限制尚书省权力。展程,组织形式权力各演变。至隋,才整齐划三省。隋唐书省长官书令(隋称内史令),副长官书侍郎(隋称内史侍郎),主职官书舍。门省长官侍(隋称纳言),副长官黄门侍郎(改称门侍郎),主职官给。书、门二省设宫内,谏诤责,匡正皇帝失。尚书省设宫外,长官尚书令,实际任命,由副长官左、右仆射代职权 。仆射负责省职,领六部。“书取旨,门封驳,尚书奉”,三省分工原则,彼此制约,掌管政。原则并始终贯彻。唐初三省长官宰相,合议军政堂;择官参加议政,号参知机务、参议失等,宰相。此,决定政权已全由三省长官,其书门三品、书门平章名官参政。唐叶,书门平章真正宰相,三省长官却先被排斥宰相列,荣誉职。玄宗,书舍草诏敕权翰林士分割;尚书省各部司职权,安史乱部分各使职瓜分。故唐叶,三省制已名存实亡。
历史沿革
宋承唐制,设门、书、尚书三省。主职权已转移至其机构,其长官寄禄官衔,另派升朝官分别主判,处理残留细务。元丰改制,三省取代书门高政机构,与枢密院掌文武权。除正、副宰相外,左、右正言掌原谏院领谏诤弹劾职务,居郎、居舍掌原居院领修居注职务,分设门省、书省,门省及书省属机构,分别给及书舍主管,给掌原封驳司封驳职务,并封词头方式使封驳权。尚书省领六部。宋哲宗元佑元(1086),反变法派执政,改三省共议,奏请取旨,分省治,实际使三省合,习惯常统称三省。南宋高宗建炎三(1129),实三省合。辽代南官系统设三省(其书省初名政省),设官宋制。金、元、明设省 ,金尚书省 ; 元 、明 书省 。明洪武十三(1380)罢书省,分书省权归六部。 魏晋,尚书机构迅速展。尚书台数由秦七猛增六十,央执政务机关。尚书各曹逐渐变部,隋唐确定六部,唐代定名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,此直沿清代。六部隋唐主政务部门。
①吏部掌管全文职官吏任免、考课、勋封等;
②户部掌管全户口、土、赋税、钱粮、财政收支等;
③礼部掌管礼仪、祭祀、科举、校等;
④兵部掌管武官选及军政;
⑤刑部掌管全司法政;
⑥工部掌管各项工程、工匠、屯田、水利、交通等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书省
官署名。魏曹丕始设,秉承君主旨,掌管机、布政令机构。沿至隋唐,遂全政务枢。隋代因避讳改“内史省”或“内书省”,唐代先曾改称西台、凤阁、紫薇省,旋复旧称。唐代,书、门尚书三省央政汇,由书省决策,通门省审核,经皇帝御批,交尚书省执,故实任宰相者称“书门平章”。书省长官魏晋书监及书令,隋代废监,仅存书令职。唐书令设书侍郎、书舍,皆职。宋代虽设尚书、门、书三省,书省权特重。《宋史?职官志》:“宰相专任三省长官,尚书、门并列外,别置书禁,政堂。与枢密院掌政。”宋代书省职“掌进拟庶务,宣奉命令、台谏章疏,群臣奏请兴创改革及任命省、台、寺、监、侍、知州军、通判等官员。”书省掌握政权,它与掌管军权枢密院,合称“二府”。元代书省领百官,与枢密院,御史台分掌政、军、监察三权。门、尚书两省皆废,故书省较代尤重。方政部分亦由书省掌握。边远区,设十书省分区统辖。明初沿,洪武十三(公元1380)废书省,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,机任则归“内阁”。此即书省机构。
书省般设:书令二,正二品。掌佐执政,判省。
侍郎二,正三品。掌贰令职,朝廷政参议焉。临轩册命,使,则持册书授。四夷朝,则受其表疏奏;献贽币,则受付司。
舍六,正五品。掌侍进奏,参议表章。
主书四,七品。主四,八品。令史二十五,书令史五十,书四,蕃书译语十,乘驿二十,传制十,亭长十八,掌固二十四,装制敕匠,脩补制敕匠五十,掌函、掌案各二十。
右散骑常侍二,右谏议夫四,右补阙六,右拾遗六,掌门省。
居舍二,六品。掌脩记言史,录制诰德音,记制,季终授史。楷书四,典二。
通舍十六,六品。掌朝见引纳、殿庭通奏。凡近臣入侍、文武列,则导其进退,赞其拜、入节。
尚书省
魏晋至宋央高政府机构。始名尚书台 ,称尚书省。由汉代皇帝秘书机关尚书展。秦及汉初,尚书少府属官,皇帝身边任臣,与尚冠、尚衣、尚食、尚浴、尚席合称六尚,因其殿主管收(或启)文书并保管图籍,故称尚书。三,尚书台已正式脱离少府,全政务汇。因它威权升高,引高统治者疑忌,高统治者始剥夺它权力。曹操魏王,置秘书令,典尚书奏。魏明帝,书监、令号专任。尚书台外复书省,原皇帝侍侍逐渐参预机密职,尚书台再独占机枢位。东晋,录尚书权渐分,三四并录尚书。宋孝武帝孝建,防臣威权盛 ,遂省录尚书职,置废常。西晋灭亡,北方建立十六,除凉、西凉遥奉江南正朔,立尚书台外 ,其余政权均尚书令、仆射、尚书等官职。北魏鲜卑族,部落议决制度,魏武帝拓跋珪破燕,皇始元(396)始仿魏晋立尚书台,置三十六曹 。东魏 、北齐承袭北魏,尚书权较重。西魏,宇文泰台执政。台组织略尚书省 ,仆射 、尚书 、丞 、郎等职。隋文帝杨坚代周称帝,皇元( 581 )恢复尚书省 ,并使名副其实全高政机构。唐沿隋制,三省(尚书、门、书)并置,尚书省,全政汇机构。唐代期,尚书省已名实。北宋初,形式保留尚书省组织系统,权力既归属,郎官治,权借此寄禄秩,别差遣,尚书省制度名存实亡。辽、金尚书省,与宋制略。元代,尚书省遂废除。
尚书省组织,至隋定型,尚书皆部名,郎官司名。吏部、礼部、兵部、刑部、民部、工部等六部及吏部、主爵等24司。
尚书令,正二品,掌典领百官。
左右仆射各,二品,掌统理六官,令贰,令阙则省,劾御史纠者。
左丞,正四品;右丞,正四品。掌辩六官仪,纠正省内,劾御史举者。吏部、户部、礼部,左丞焉;兵部、刑部、工部,右丞焉。郎各,五品;员外郎各,六品。
各六,七品;主各六,八品。吏部考功、礼部主书皆。诸司主,九品。令史各十八,书令史各三十六,亭长各六,掌固各十四。
门省
官署名。《旧唐书?职官志》:“秦汉初,置侍,曾台省名。至晋,始置门省。南北朝皆因。龙朔改东台,光宅改鸾台,神龙复旧”。东汉即设侍,秩比二千石,属少府,职掌侍皇帝左右、赞导众、顾问应,皇帝外,则侍参乘。晋称门省。唐曾改东台、鸾台、黄门省等,旋复旧称。门省原皇帝侍机构,南北朝权力逐渐扩,北朝政门,央政权机构重。隋唐与书省掌机,共议政,并负责审查诏令,签署章奏,封驳权。其长官称侍,或称纳言、左相、黄门监,皆因异。其黄门侍郎、给、散骑常侍、谏议夫、居郎等官。宋初门省仅主朝仪等。神宗元丰改官制,始恢复审查诏令旧制。南宋初,书、门合并。辽金亦置门省。元废。
门省般设:侍二,正二品。掌纳帝命,相礼仪。凡务,与书令参,颛判省。垂拱元曰鸾台侍郎,宝元曰门侍郎,干元元曰黄门侍郎,太历二复旧。
左散骑常侍二,正三品。掌规讽失,侍顾问。隋废散骑常侍。贞观元复置,十七职官。显庆二,分左右,隶门、书省,皆金蝉、珥貂,左散骑与侍左貂,右散骑与书令右貂,谓八貂。龙朔二曰侍极。
左谏议夫四,正四品。掌谏谕失,侍赞相。武垂拱二,鱼保宗者,书请置匦受四方书,乃铸铜匦四,涂方色,列朝堂:青匦曰“延恩”东,告养劝农者投,丹匦曰“招谏”,南,论政失者投;白匦曰“申冤”,西,陈抑屈者投;黑匦曰“通玄”,北,告文、秘谋者投。谏议夫、补阙、拾遗充使,知匦;御史丞、侍御史,理匦使。其匦。宝九载,玄宗“匦”声近“鬼”,改理匦使献纳使,至德元复旧。宝应元,命书门择正直清白官知匦,给、书舍理匦使。建二,御史丞理匦使,谏议夫知匦使;投匦者,使先验副本。三,知匦使李敏非广聪明虑幽枉,乃奏罢验副封。武德元置谏议夫,龙朔二曰正谏夫,贞元四分左右。
给四,正五品。掌侍左右,分判省,察弘文馆缮写雠校课。凡百司奏抄,侍既审,则驳正违失。诏敕便者,涂窜奏,谓“涂归”。季终,奏驳正目。凡,覆奏;,署颁。三司详决失,则裁其轻重。驿遣使,则与侍郎审其宜。六品奏拟,则校功状殿、艺,非其,则白侍更焉。与御史、书舍听冤滞申理。
门省录四,七品;主四,八品。令史二十二,书令史四十三,甲库令史十三,书,传制二,亭长六,掌固十四,脩补制敕匠五,装潢。居郎领令史三,赞者六。武德三,改给郎曰给。
左补阙六,七品;左拾遗六,八品。掌供奉讽谏,廷议,则封。武垂拱元,置补阙、拾遗,左右各二员。
典仪二,九品。掌赞唱及殿版位次,侍版奏严、外办,亦赞焉。隋谒者台典仪,武德五复置,隶门省。
城门郎四,六品。掌京城、皇城、官殿诸门阖节,奉管钥纳。则先外内,阖则先内外;启闭,则诣合覆奏。令史二,书令史二。武德五,置门仆八百,番送管钥。
符宝郎四,六品。掌八宝及符节。则请内,既则奉藏。朝,则奉宝进御座;幸,则奉焉。符,则藏其左班其右,合外契,兼敕书;则降符函封,使合。凡命将、遣使,皆请旌、节,旌颛赏,节颛杀。令史二,书令史三,主宝二,主符四,主节四。武延载元,改符玺郎曰符宝郎;元元,亦曰符宝郎。
六部:
吏部
古代官署。东汉改尚书常侍曹吏曹,改选部,魏晋称吏部。隋唐列六部首。长官吏部尚书。历代相沿。吏部掌管全官吏任免、考课、升降、调等务。设四司:明清文选清吏司、验封司、稽勋司考功司。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品级及列、考授、拣选、升调、办理月选。验封司掌封爵、世职、恩荫、难荫、请封、捐封等务。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、终养、办理官员继 、入籍、复名复姓等。考功司掌文职官处分及议叙,办理京察、计。宣统三(1911),清政府责任内阁设立制诰、铨叙等局,吏部遂撤。
吏部般设:尚书,正三品;侍郎二,正四品;郎二,正五品;员外郎二,六品。
吏部主四,司封主二,司勋主四,考功主三。武德五改选部曰吏部,七省侍郎。贞观二复置。龙朔元改吏部曰司列,主爵曰司封,考功曰。武光宅元改吏部曰官。垂拱元改主爵曰司封。宝十载改吏部曰文部,至德二载复旧。吏部令史三十,书令史六十;制书令史十四;甲库令史十,亭长八,掌固十二;司封令史四,书令史九,掌固四;司勋令史三十三,书令史六十七,掌固四;考功令史十五,书令史三十,掌固四。
户部
古代官署名。三设度支尚书,掌财政。隋代度支尚书民部尚书。唐代改称户部,遂六部,长官户部尚书。历代相沿。明清期户部掌全疆土、田 、户籍、赋税、俸饷及切财政宜。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区分工设司。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,亦兼管其衙门部分庶务,职责交叉。清设掌管八旗务八旗俸饷处及审处。隶户部机构:掌铸钱钱法堂及宝泉局;掌库藏户部三库;掌仓储及漕务仓场衙门。光绪三十二(1906),清政府宣布“仿宪政”,将户部改度支部。户部遂废。
户部般设:尚书,正三品;侍郎二,正四品。掌土、民、钱谷政、贡赋差。其属四:曰户部,二曰度支,三曰金部,四曰仓部。
户部巡官二,主四;度支主二;金部主三;仓部主三。高宗即位,改民部曰户部。龙朔三,改户部曰司元,度支曰司度,金部曰司珍,仓部曰司庾。光宅元,改户部曰官。宝十载,改金部曰司金,仓部曰司储。户部令史十七,书令史三十四,计史,亭长六,掌固十;度支令史十六,书令史三十三,计史,掌固四;金部主三,令史十,书令史二十,计史,掌固四;仓部令史十二,书令史二十三,计史,掌固四。
工部
封建代央官署六部。掌管营造工程项。汉代民曹。西晋置田曹掌屯田,部掌工程,水部掌航政及水利。隋代始设立工部,与吏、民(度支)、礼、兵、刑并称六部。工部掌管各项工程、工匠、屯田、水利、交通等政令,长官工部尚书。历代相沿改。清代工部设聪五(1631),管理全工程务机关。光绪三十二(1906),清政府“筹备立宪”、改革官制,将工部并入商部,改农工商部。
工部般设:尚书,正三品;侍郎,正四品。掌山泽、屯田、工匠、诸司公廨纸笔墨。其属四:曰工部,二曰屯田,三曰虞部,四曰水部。
工部郎、员外郎各,掌城池土木工役程式,尚书、侍郎贰。凡京营缮,皆少府、将共其,役千功者先奏。凡工匠,州县团,五火,五火置长。四月至七月长功,二月、三月、八月、九月功,十月至正月短功。雇者,绢三尺,内尚巧匠,则纳资。凡津梁路,治九月。
工部主三,屯田主二,虞部主二,水部主二。武德三,改部曰工部,龙朔二,曰司平,屯田曰司田,虞部曰司虞,水部曰司川。光宅元,改工部曰冬官。宝十载,改虞部曰司虞,水部曰司水。工部令史十二,书令史二十,计史,亭长六,掌固八;屯田令史七,书令史十二,计史,掌固四;虞部令史四,书令史九,掌固四;水部令史四,书令史九,掌固四。
礼部
古代官署。南北朝北周始设。隋唐六部。历代相沿。长官礼部尚书。考吉、嘉、军、宾、凶五礼;管理全校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外往。礼部设四司,明清皆:仪制清吏司,掌嘉礼、军礼及管理务、科举考试;祠祭清吏司,掌吉礼、凶礼务;主客清吏司,掌宾礼及接待外宾务;精膳清吏司,掌筵飨廪饩牲牢务。四司外,清设铸印局,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。四译馆,掌接待各藩属、外贡使及翻译等。光绪三十二(1906),清政府宣布“仿宪政”,将原设太常寺、光禄寺、鸿胪寺并入礼部。礼部内部机构添设承政、参议二厅,仪制、太常、光禄三司及礼器库、礼馆。宣统三(1911),将礼部改典礼院,清政府专管朝廷坛庙、陵寝礼乐及制造典守宜,并掌修明礼乐、更定章制机关。
【认识十老书友给推荐追书app,野果阅读!真特,车、睡靠朗读听书打间,载 】
礼部般设:尚书,正三品;侍郎,正四品。掌礼仪、祭享、贡举政。其属四:曰礼部,二曰祠部,三曰膳部,四曰主客。
兵部
官署名。三魏置五兵尚书,掌兵、外兵、骑兵、别兵、兵。晋代增驾部、车部、库部,掌车马兵械等。隋唐因北周兵部旧名,设尚书省六部。掌管全武官选兵籍、军器、军令政,长官本兵部尚书。代沿置,取权范围尽相。
《通典.职官五.兵部尚书》:“《周礼.夏官》司马职......即今兵部任。魏置五兵尚书。”“周置司马,其属兵部......至隋乃兵部尚书,统兵部、职方、驾部、库部四曹,盖因周兵部名,兼代五兵职。”《新唐书.百官志》:“兵部。尚书,正三品;侍郎二,正四品。掌武选、图、车马、甲械政。其属四:曰兵部,二曰职方,三曰驾部,四曰库部。”
兵部般设:尚书,正三品;侍郎二,正四品。掌武选、图、车马、甲械政。其属四:曰兵部,二曰职方,三曰驾部,四曰库部。凡将征,告庙,授斧钺;军令,将专决,,具其罪。凡兵,降敕书尚书,尚书文符。放十,十马,军器十,皆待敕。卫士番直,,必覆奏。诸蕃首领至,则备威仪郊导。凡俘馘,酬绢,入钞俘,归司农。
兵部主四,职方主二,驾部主二,库部主二。龙朔二,改兵部曰司戎,职方曰司城,驾部曰司舆,库部曰司库。光宅元,改兵部曰夏官,宝十载曰武部,驾部曰司驾。兵部令史三十,书令史六十,制书令史十三,甲库令史十二,亭长八,掌固十二;职方令史四,书令史九,掌固四;驾部令史十,书令史二十四,掌固四;库部令史七,书令史十五,掌固四。
刑部
古代官署。东汉尚书置二千石曹掌刑狱,三公曹掌决案。魏晋官、比部各曹。隋初设官尚书,改刑部尚书,刑部遂六部。长官刑部尚书。历代相沿。明清两代,刑部主管全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机构,与督察院管稽察、理寺掌重案件审理复核,共“三法司制”。刑部具体职掌:审定各法律,复核各送部刑名案件,九卿审理“监候”死刑案件及直接审理京畿区待罪案件。刑部内部组织机构设置按省设司。清代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,职掌省及衙门部分文书收某常政务。此外,清设督捕司,掌督捕旗逃亡;秋审处,掌核秋审、朝审各案;减等处,掌汇核各省及审各案遇赦减等;提牢厅,掌管狱卒,稽察南北监狱罪犯,放囚衣、囚粮及药物等;赃罚库,掌收放审案内赃款及收各物件,并保管本部银及堂印;赎罚处,掌罚罪;律例馆,掌修订法律。光绪三十二(1906),清政府宣布“仿宪政”,将刑部改称法部。刑部称遂撤。
刑部般设:尚书,正三品;侍郎,正四品。掌律令、刑法、徒隶、按覆谳禁政。其属四:曰刑部,二曰官,三曰比部,四曰司门。
刑部郎、员外郎,掌律法,按覆理及奏谳,尚书、侍郎贰。凡刑法书四:曰律,二曰令,三曰格,四曰式。凡鞫狱,尚书侍郎与御史丞、理卿三司使。凡赦,集囚徒阙听。
刑部主四,官主二,比部主四,司门主二。龙朔二,改刑部曰司刑,官曰司仆,比部曰司计,司门曰司关。光宅元,改刑部曰秋官。宝十载,改刑部曰司宪,比部曰司计。刑部令史十九,书令史三十八,亭长六,掌固十;官令史九,书令史十二,掌固四;比部令史十四,书令史二十七,计史,掌固四;司门令史六,书令史十三,掌固四。(未完待续)